政府區議員對話 不等同走入社區聆聽民意

反修例運動仍在持續,特首林鄭月娥較早前提出走入社區聆聽市民心聲作為應對,上周致函邀請全體區議員到政府總部交流,成為首場對話會。「對話」是林鄭用以解決反修例危機的主要政治手段,但如何落實好「對話」,可能已經難倒政府當局,林鄭雖願意落區,但無可避免地會受勇武派的滋擾,邀請區議員到政總交流,一來並非「走入社區」,二來能否達至聆聽真實市民心聲的效果呢?林鄭重視「對話」值得欣賞,但如何才能實現對話,則須從徹底改變施政作風開始,深入民間,建立政府與市民的直接聯繫。

香港的反修例運動持續了超過三個月,至今仍未見有平息的迹象,許多旁觀者將香港的反修例運動與法國的黃背心運動作比較,並借鑑法國總統馬克龍解決政治危機的辦法,認為香港特區政府也應從兩方面入手,一是藉政治運動之機,推動社會改革,化危為機;二是展開全民大辯論,將民眾的不滿和憤怒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方案。馬克龍在黃背心運動後,由今年一月開始已舉辦了超過一萬場地方會議,以及逾100小時的總統談話。

對於這兩項建議,林鄭看來是願意接納的。在社會變革方面,政府近期將社會的深層次矛盾瞄準土地和房屋的供求失衡,討論已久的「空置稅」近日刊憲,同時民建聯高調在報刊登廣告,要求政府引用《收回土地條例》收回私人業主的閒置土地,大量興建公營房屋「突破困局」,達到公屋三年上樓政策目標,也成為社會熱議的議題,政府當局反應正面。由此來看,政府是希望由土地供應方面入手,抑制地產商的利益,平衡社會對房屋的需求。與此相呼應的是,中央及內地媒體亦出現針對首富李嘉誠的言論,要求地產商對香港社會負上應有的責任。

在展開社會討論方面,林鄭高調提出的「四大行動」中,其中第三項就是走入社區聆聽市民心聲。但作出這樣的表態之後,如何落實卻是一件令政府官員感到為難的事。特首落區,如果預先通知,那等於是提早通知勇武派,在暴力示威的滋擾之下,根本不可能出現真實意義的對話。如果不預先,特首微服私訪,又難以接觸到廣泛的市民,同時出於特首個人安全的考慮,亦不可能不派出警力防範,因而這樣的安排也不是建立溝通對話的好辦法。

政府將特首及高官「走入社區」,調整為邀請區議員到政府總部,這種安排顯然是有違初衷,既非「走入社區」直接了解社情民意,更非直接聆聽市民的心聲。區議員雖為民選產生,但卻難免受到政黨和政治的干擾,令他們反映「民意」時,會產生偏差。政府向區議員發出交流邀請後,從區議員的反應中已可見一斑,反對派的區議員或者拒絕出席,或者表明屆時會要求林鄭回應「五大訴求」,又會唱反修例歌曲,可見,對話只能是另一次政治表演,沒有實質意義。而建制派的議員,則難免又要受到支持特區政府的政治約束,即使出席,也未必能夠真實反映民意。這樣的對話,與特首召集各政黨對話,效果並沒有太大的差別,因而最終流於政治公關騷的可能性大於取得實質的效果。

與區議員對話,並不等同於與市民對話,聆聽市民的心聲,特首願意直接聆聲民意是施政理念上的一個進步,然而如何建立與市民之間的聯繫,如何落實與市民之間建立的真實意義的對話,才是至關重要的。如果仍然依循舊有的方法,是不可能實現實質意義的對話,因為各種政治力量會在中間環節騎劫、謀殺對話,阻隔政府聆聽真實的民意。

政府如何與市民建立直接的聯系?沒有捷徑,更不能假借旁人之手,而是要政府官員親身與市民建立溝通和對話。特區政府可以向新加坡政府學習,新加坡的政府官員都要親身接觸民眾,每位官員每個星期大約要走訪數十戶人家,還必須每周接見民眾,這樣長期積累,令新加坡政府與民眾之間有直接的聯繫,亦能較準確地把握民意民情。

林鄭希望真實地聆聽市民心聲,應從點滴做起,讓政府的問責團隊親身走入市民中間,逐步建立起與市民之間的聯系和對話,這樣才有可能出現真實意義的聆聽市民心聲。

最新文章